【课程建设】说课课程介绍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二)课程特色

    《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二)》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一第二学期,总学时64学时,学分4分。该课程与《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一)》相衔接,本学期侧重于“播音发声”教学,是《新闻播音》、《影视配音》、《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等多门课程的先行课程,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授课主题

 

共鸣控制(一):艺术语言共鸣控制的基础原理

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大一学生。

计划课时

1课时
(45分钟)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以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纠正不良的发声习惯,树立正确的艺术语言发声理念,搭建艺术语言发声的基本知识框架,包括: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和情声气的结合等。

能力目标:改善发声状况,练好播音主持的语音发声基本功,以适应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各类文化宣传机构对语言传播的需求。

素养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普通话有声语言的审美鉴赏力,使用媒介的批判式思维。

思政目标:通过相关练习素材的分析和练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侧重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进行爱国主义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将会认识到什么是共鸣以及共鸣的作用:扩大和美化声音,表情达意。
2.学生将要认识到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头腔、口腔、喉腔、咽腔、鼻腔、胸腔。一般来讲,艺术语言发声中主要用到的共鸣腔体为:口腔、胸腔和鼻腔。理解共鸣器官可以分为调节和不可调节,但均是可以加以控制的。
3.学生能够结合共鸣控制的原理:不同共鸣腔体有不同的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共鸣腔体的形状、大小、腔璧的坚硬程度和弹性,能够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共鸣控制进行评价。
4.学生能够识记、理解艺术语言共鸣控制方式:口腔共鸣为主,混合式共鸣为为后备。

教学思想

1.在课程内容上,《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二)》通过向学生讲授汉语普通话播音发声的基础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听音、辨音、发音、正音、记音,规范普通话语音基础上,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主要讲授播音发声中的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的训练、情声气的结合等内容,最后通过综合性训练,使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达到一定的水准。
2.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MOOC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理论改善发声状况适应各种传播平台需求。实训材料的选择注重突出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
3.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进阶式的全过程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个人或小组交流)——课后(个人或小组作业)”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呼应,学、做结合,课前小组讨论协作、课中交流展示、课后作业成果全方位评测学生学习成效,检验学生熟练运用播音发声理论正确发声的能力。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艺术类学生中文化素质较为扎实的群体,在通过专业测试后,大部分高校在招生时,文化课成绩的比例达到60%-80%之间,该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在课堂内外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和表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普通话语音和发声的应用能力(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较薄弱。

学习习惯:轻视理论学习,喜欢参与式、沉浸式学习,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表,善于发散思维,但是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仍存在一定欠缺,此外,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经典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比以往的学生要低很多。

心理特征:性格一般较为外向,多才多艺,表现力较强,但倾听和专注能力较弱,较为敏感,抗压力低,面对学习中的障碍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

生源概况:本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浙江、河南、四川、山西等地区,因此可结合生源地的语音和发声习惯,进行教学设计。本学期教授的15名同学,均来自于浙江省内,例如:杭州、温州、绍兴、金华等多个地区,依据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均属于吴方言地区。

能力特点:该组同学在之前的单元练习作品中,存在一定的口腔控制舌位偏前、喉部控制过于紧张、气息控制不稳定等问题,需要在本章节的学习中继续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特点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其优点在于理论基础扎实、框架清晰、练习材料详实,较为适宜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等艺术语言表达工作的训练,其缺点在于,基础性训练偏多,无法满足学生艺术语言发声的更广泛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与后续的《影视配音》、《文艺作品演播》等课程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连接性。

教学资源分析

本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依据为《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教学中大量引入了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中国大学慕课课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国家精品课程),徐恒的《播音发声学》和朱迪•艾普斯的《我的第一本声音教练书》等。采用混合式教学,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贯穿教学全过程,采用问答、测试等方法引导学生对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内容主动学习,并进行批判式思考。
本节课所涉及的其它参考资料:
1.《游渊说》https://space.bilibili.com/46896758?from=search&seid=11045867349563692191
2.你真的了解头腔共鸣吗?https://www.sohu.com/a/322860730_120147155
3.蛇精配音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W41147tJ
4.人声演绎国产手机铃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y4y137Fd
5.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https://chunwan.cctv.com/2021/dianbo/index.shtml?spm=C88599.P9O0NTme8h00.EEbXBmRPaoOv.3
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套《新闻联播》2021年6月12日
https://tv.cctv.com/2021/06/12/VIDEqO40VCCi1qyvsGWIpmV9210612.shtml?spm=C31267.PFsKSaKh6QQC.S71105.23

理论教学分析

教学难点及破解:本章节的内容属于教材《实用播音教程(第1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共鸣器官控制的章节篇幅较少,理论讲解较为笼统,同时由于对人体共鸣器官的认识是较为枯燥的,本节课程的新知导入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授人体的共鸣器官在发声中的作用,尤其是艺术语言表达领域中运用较多的共鸣器官的认识:口腔、胸腔和鼻腔。并须注意结合广播、电视节目和影视剧案例,展开课堂提问和实训,激发学生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破解:不同的共鸣器官获得共鸣方式不同,主要的原理为:通过骨骼、肌肉的运动改变共鸣腔体形状、容积大小、腔壁的软硬度和弹性来实现。口腔共鸣是基础,也是最为主要的共鸣腔体,主要通过打开口腔的练习获得充分共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语言的共鸣方式为:口腔共鸣为基础,混合式共鸣为后备的共鸣方式。

实践教学分析

本章节教学的性质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实践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对这一原理加以运用和实践。本教学单元的实践性较为突出,也是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的重点,拆解教学目标,以学生需求为主,逆向设计详略得当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和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练习材料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人物台词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共鸣器官的控制原理和艺术语言的共鸣方式

破解方法:讲授、讨论、问答、示范等方法

教学难点:共鸣器官的认识

破解方法:讲授、问答、测试等方法

Copyright © 2020 宁波财经学院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邮编:315175
技术支持: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