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微课专项赛课程微课设计
 
课程名称: 文艺作品演播 
课程性质: 专业课程 授课对象: 播音主持专业本科大二学生
微课章名(3个) 1.诗歌朗诵 2.文艺作品演播中的民族语言美 3.散文表达
教学设计
切入课程思政的课程知识点 1.结合古体诗、自由诗、散文等语体情理融合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不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继承、弘扬优良传统以及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2.结合“以情带声”发声训练法和“以情感人”的基本创作标准,要求学生在角色感受、体现神韵、落实技巧几个点上下足功夫,以求正确反映作品的精神实质,展现民族大义,凸显革命气概和英雄气质,达到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
3.用“敢于亮相”、“善于亮相”的播音主持特殊性激励学生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主动性、积极性。在文艺作品的展播实践中,要求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美,中华文艺作品的情感美,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道德素养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正确表达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展现文化自信。
4.以抗疫题材为表达对象,紧扣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中国伟大的抗疫精神,让学生内心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思政教育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文艺作品演播为载体,通过古体诗、自由诗、现代散文等不同类型具体作品创作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认识、体会不同语体形式、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强调融情演绎、声情并茂,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文化自信等情感,学会传达中国气概、中国精神的播音创作技巧,达到本课程既教理论知识、促实践创作,又在育人育心方面达到一定成效。
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设计
 
知识点1:诗歌朗诵
思政元素:民族大义;革命气概和英雄气质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自由诗特点,掌握自由诗的诵读技巧,感受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和英雄气质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突出“沉浸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诵展演”、“形象感受”,体验和感受民族大义和革命气概。
三、教学导入:
通过区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异同,明确自由诗更适宜于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进而引出课程主要内容《可爱的中国》(节选)。
四、教学内容
1.材料选取。本篇章为自由诗朗诵,选取材料为方志敏先生所写的散文诗《可爱的中国》(节选)。抓住作品拟人化特色,要求学生们在朗诵时注意形象感受。
2.文本分析。明确文章开头“朋友”的指代。在教师分析基础上,增加学生分析,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每一小节文本中的情绪、情感,以及了解要如何运用诗歌朗诵技巧来正确处理语言表达。
3.形象感受。通过“形象感受”,体会祖国母亲的壮丽、柔美、坚强、希望
4.朗诵展演。学生明确每一个情感展示点和表达技巧后,通过朗诵展演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五、教学互动:
1.内容演绎。课程导入后,在学生提前预习的情况下,先演绎第一小节内容。通过第一次演绎,让学生强烈感受对祖国爱意,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注意找准情绪表达点;明确部分语句所适宜的情感,以及应以怎样的语气来进行朗诵,学生再次进行演绎(1--3小节)。
2.作品剖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3、4、5、6小节,明确该如何对作品进行准确剖析和朗诵的技巧点后,学生针对后三小节,自行分析。
3.集体朗诵。学生分角色进行配乐集体朗诵,借音乐的情感流动,助力学生在朗诵时表达作者的英雄气概、民族大义,抒发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意
    六、教学小结
自由诗不同于格律诗,情感表达更直接,学生进行语言处理时,往往会不自觉上扬,适当的压制情感、声音,更利于表达作品中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以及能展现作品中所表达的充满希望之感。
 
 
 
 
知识点2:文艺作品演播中的民族语言美
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古体诗的特点,感受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和语感美,激发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突出“沉浸式”教学,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古诗朗诵(情感体验)中,感受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和语感美,实现情感共鸣
三、教学导入
通过对“文艺作品演播中民族语言美是否源自作品自身所具备的民族属性?”这一问题,引出《泊秦淮》这一教学内容。
四、教学内容
1.古诗讲解。通过对古诗《泊秦淮》的讲解,包括对诗人经历、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信息的传达,体验、感受诗人创作古诗时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从担忧国家兴亡命运的情感上达到与诗人的共鸣。
2.文本分析。通过分析文本,指出朗诵中“笼”“近酒家”“后庭花”等关键点,以及后两句借古讽今所展现出的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采用相应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在表达时爱国、思古、忧国情感的抒发。
3.精彩演绎。结合思古忧国之情感和平仄、押韵、归中求变的朗诵技巧感受文化自信,并对古诗《泊秦淮》进行完整演绎,从而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担忧,进而展现爱国主义情怀
五、教学互动
1.古诗朗诵。深入讲解《泊秦淮》前,学生先朗诵古诗,通过第一次的朗诵,感受朗诵中较难表达的借古讽今的情感和担忧国家命运的情绪点。
2.讲练结合。通过讲解第一个朗诵技巧“平仄”,让学生了解“平仄”的有效运用,助力爱国情感的有效传递,并进行第二次演绎。
3.情感共鸣。学生了解朗诵古诗的“压住韵脚,适当夸张”以及“了解背景,规中求变”等技巧后,结合相关背景,以朗诵的方式对《泊秦淮》进行完整演绎。,与作者产生情系家国命运的情感共鸣。
    六、教学小结
    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深深融入在我们的民族语言当中,我们对语言需要有一种敬意,尤其对于播音生来说,这种敬意就是将文字背后所蕴含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语言演绎出来。只有深入了解文本,并结合相关技巧,才能更好助力学生进行完整的演绎。
 
知识点3: 散文表达
思政元素:民族抗疫精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散文表达的特点,掌握散文诵读的主要技巧的同时,感受伟大的民族抗疫精神,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突出“沉浸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抗疫题材的“情绪表达”,讲练结合,感受伟大的民族抗疫精神
三、教学导入
明确什么是副标题中“真情实感的心声”,借由对散文的理解,引出散文朗诵的第一要点:摸准神韵。
四、教学内容:
1.抗疫题材。反映抗疫题材的散文——《我就想在这里,救治更多的人》。
2.情绪表达。全篇共两个情绪表达点:上半部分的“小人物”和下半部分的“不惧艰险”。通过理解文章神韵所在,感受“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小人物的伟大”
3.技巧运用。运用不同于古体诗和自由诗的散文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声语言表达更加贴近作者内心的声音,也温暖受众的心;通过理解“大义当前,有何惧哉”的抗疫精神,借助散文“在情感激烈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声音”的特殊表达方法,来展示生的希望,以及民族大义
五、教学互动:
1.讲练结合。明确文章的“小人物”的中心点,以及全文的“神韵”所在后,针对“神韵”所在段落进行讲解,同时学生进行片段演绎,以展现普通人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所体现出的小人物的抗疫精神
2.巧演绎。根据散文表达技巧点二——“感觉上的细腻”,明确我们与作者要如何产生共鸣,以及共鸣点所在。学生针对文章前部分,以注重“感觉细腻”的演绎方式,进行演绎,从朗诵中体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3.情感演绎。根据散文表达技巧点三——“语言上的细腻”,要求学生做到“娓娓道来”。并通过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具体分析,包括情感演绎、重点字词、语言技巧等,要求学生在进行演绎时,能体现出疫情期间抗疫人员的大无畏精神
    六、教学小结
    散文表达不同于诗歌朗诵,语言表达上更委婉含蓄,适用于表达较为内敛的情感,如小人物的抗疫精神。但委婉含蓄不代表没有激情,在情绪激烈的地方,语言的适当提高,能更好助力情感的表达。在朗诵展演中,有助于展示出抗疫一线人员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表现出对抗疫工作者们的崇高敬意
特色及创新(300字左右)    
    1.教学思路创新
    以“情感”为主线,融思政元素潜移默化于课堂教学中。以情感表达为抓手,将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不同类型的诗文编成一组,突出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感知和爱国忧民赤子之情的抒发,借助对朗诵技巧的运用,使有声语言表达基础中的“融情”、“传情”能力得到生动地呈现。
2.教学方式创新 
    采用讲授法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突出“沉浸式”教学,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古诗朗诵(情感体验)中,感受古诗文中的韵律美和语感美,实现情感共鸣;通过“朗诵展演”、“形象感受”,体验和感受民族大义和革命气概;通过对抗疫题材的“情绪表达”,感受伟大的民族抗疫精神。让学生在朗诵展演的过程中,借助语言的张力,展现民族大义、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对听众间接产生思政教育的效果。
 

Copyright © 2020 宁波财经学院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邮编:315175
技术支持: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