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在建)
 
课程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本校学情出发,在开展文科类专业及公共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团队注意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新要求,也促使我们在开展相关课程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亟待加强和提升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中国”的能力。
        面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认同和理解不深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中国”的意识和能力不充分,文化类课程“各自为政(思政)”,思政实践与评价“落地难”的痛点、堵点,建设一门能服务所有专业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充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传达能力的“大人文”课程,势在必行。
 
课程设计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课程,充分发挥团队“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特色,建成并上线运行国际慕课。并通过新开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不断强化课程在文化素养和育人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辐射影响(表1)。
        以阳明文化视角解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应用与竞赛指导为四大创新模块,在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提下,由多语种教师团队指导学习者融合课程内容与自身理解,开展新媒体手段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并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大赛、“中华才艺”系列大赛等诸多高级别学科竞赛为教学成果转化平台的慕课。
        以模块化的课程创新建设,实现跨专业背景高效共建“新文科”特色慕课资源,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增强其影响力与感召力,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主要章节内容和教学形式一览

课程建设进度:
        已完成第一、第二模块的讲稿设计,并于本学期内完成录制。第三、第四模块预计暑期完成。秋季学期开展第一期线上教学。
Copyright © 2020 宁波财经学院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邮编:315175
技术支持: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