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化人育人,理解当代中国
化人育人,理解当代中国  载道传声,讲好中国故事
 
               ——弘文传心
 
一、建设背景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前提译者或传播者首先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有充分的价值认同。这同时也是“理解当代中国”,从而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前提。“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具备相关意识和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新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本校学情出发,在开展文科类专业及公共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团队注意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学生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新要求,也促使我们在开展相关课程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亟待加强和提升学生“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中国”的能力。
        面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认同和理解不深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中国”的意识和能力不充分,文化类课程“各自为政(思政)”,思政实践与评价“落地难”的痛点、堵点,团队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目标引领下,提炼“弘文传心”作为项目核心理念,并以此命名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三门课程的建设、思政迭代和开展广泛教学实践为抓手,以思政特色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为导向,以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思政特色为亮点,“弘文”使之“典读古今中国智慧”,“传心”使之“传播古今中国智慧”。
1.痛点分析
        项目前期通过现有相关课程的教学评价、教学反馈,以及学生在相关竞赛中的表现,结合问卷、研讨、座谈等形式,发现学生在“中国叙事”和“传播中国”的能力提升方面存在以下痛点、堵点。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认同和理解不深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报告同时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论述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与教化功能,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
        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们更为注重“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成就”作为接入素材,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对薄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囿于“形”,例如,汉服、点茶、书画等。而典籍中的思想理论,往往因“道德说教式的方法则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未能将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此外,一般课程缺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思想结晶自觉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环节。
        同时,对当代中国的理解,也一样更注重“数据挖掘”,而非“中国智慧”的理解与引导。当学生接触到一些有偏差的评论、信息引导的时候,容易出现认同与理解的偏差。换言之,没有能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那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石就没有筑实。
(2)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中国”的意识和能力不充分。
        团队在对我校外语专业及公共外语类课程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读、研讨现有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发现课程建设普遍还停留在知识传授、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层面,除学堂在线上有相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外,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及配套的在线资源、课程监测等资源的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
        特别是对《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使用或课程建设,目前仍为起步阶段。对该系列教材的教学实践探索目前聚焦于外语专业领域,拓宽《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融入大学外语课程的路径,为辐射面更广的大学外语课程“三进”工作提速增效,意义深远。同时,基于教材教育部设立了高规格的外语类竞赛,赛道多、辐射广、影响大,同样竞争激烈。在此类赛事如有斩获,将会是我校文科类学生竞赛的突破性进展。在竞赛辅导的过程中,学生“底蕴不厚”“语言能力不足”成为显著掣肘。
(3)文化类课程“各自为政(思政)”,思政实践与评价“落地难”。
        我校相关文化类课程如《阳明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中国文化遗产巡礼》(与《江南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学》《文化学概论》《文化资源学》《中华文化概论》《日本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英)》《中华才艺训练》等,虽积淀丰赡,但囿于各专业服务自身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上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缺乏融通性、普适性,呈现“各自为政(思政)”的局面。此外,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思政素养的实践及评价都在探索阶段。
        “新文科”背景下,建设一门能服务所有专业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充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传达能力的“大人文”课程,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而所有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是要有“底蕴”。我们需要一门全新的课程能践行这种“底蕴”,来实现“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凝练理念
        在“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目标引领下,提炼“弘文传心”作为项目核心理念,并以此命名团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三门课程的建设、思政迭代和开展广泛教学实践为抓手,以思政特色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为导向,以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思政特色为亮点,“弘文”使之“典读古今中国智慧”,“传心”使之“传播古今中国智慧”。
(1)以课程建设、思政迭代和广泛实践为抓手。
        在原有的《阳明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中国文化遗产巡礼》(与《江南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学》《文化学概论》《文化资源学》《中华文化概论》《日本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英)》《中华才艺训练》等课程教学沉淀的基础上,以阳明文化视角解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应用与竞赛指导为四大创新视角的,在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提下,由多语种教师团队指导学习者融合课程内容与自身理解,开展新媒体手段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并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大赛、“中华才艺”系列大赛等诸多高级别学科竞赛为教学成果转化平台,对标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慕课。
        建设迭代将以“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模块主线,以我校不断壮大的人文社科方向高层次人才储备为迭代动能,不断挖掘与更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极具现实应用与参考价值的内容,服务好人文社科多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需求的同时,尝试构建人文社科方向多专业同频的课程思政课程链,丰富课程素材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断扩大课程的影响力与示范效应。
        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融入大学公共外语课程体系为建设主线,结合思维32元素,依托《大学英语》现有的课程思政成果,《大学日语》教材更新等契机,进一步发挥大学公共外语辐射面广、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多元等优势,将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为目标,打造两门省级一流课程。
        通过以上3门课程的建设实现“以课程建设、思政迭代和广泛实践为抓手”,以“古今中国智慧”为索引,完成中华文化课程思政课程链构建。以古今中国智慧之传习,强民族与文化之自信;以多语种多学科共建,赋能全校学习者“译中国”能力的提升,不断拓宽与筑强“中国故事”的叙事路径。
(2)以思政特色科研教学成果、学生竞赛成果为导向。
        依托项目团队的跨学科背景,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互融互通的、值得当代中国人借鉴的、有现实应用价值的思想精华;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的典型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现代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等,通过多语种课程读本的辅助,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多语种开展新媒体手段的创作与传播。并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华才艺”系列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赛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为教学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开展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以思政特色科研教学成果、学生竞赛成果为导向,从而形成有示范效应、可复制可推广的高级别教学成果。
(3)以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思政特色为亮点。
        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思政特色浓厚,项目核心成员中有3人曾获“宁波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4人次获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主持参与课程思政相关科研教改项目12项,主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项,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类获奖20余项。其中,主持人郑果“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更是为高校思政教育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师者典范,先后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一等功”“阿拉宁波好老师”等荣誉。
        团队核心成员的个人思政特色成为了项目的亮点,也成为项目深入开展的充分保障。思政教育的“三进”要求,由“知行合一”的团队来践行,更具说服力与执行力。同时,也能更深入地挖掘鲜活的思政素材,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二、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以标志性业绩的达成为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三门课程的建设、思政迭代和开展广泛教学实践为抓手,以思政特色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科竞赛成果为导向,以团队核心成员个人思政特色为亮点,“弘文”使之“典读古今中国智慧”,“传心”使之“传播古今中国智慧”。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项目的建设。
(1)国际慕课课程建设。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课程,充分发挥团队“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特色,建成并上线运行国际慕课。并通过新开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不断强化课程在文化素养和育人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和辐射影响(表1)。
        以阳明文化视角解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应用与竞赛指导为四大创新模块,在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提下,由多语种教师团队指导学习者融合课程内容与自身理解,开展新媒体手段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并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大赛、“中华才艺”系列大赛等诸多高级别学科竞赛为教学成果转化平台的慕课。
        以模块化的课程创新建设,实现跨专业背景高效共建“新文科”特色慕课资源,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增强其影响力与感召力,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主要章节内容和教学形式一览
(2)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
        依托《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以多语国际化为特色,依托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创新途径(图1),持续完善《大学英语》《大学日语》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多语思政特色素材库建设、云教材建设等,凝练公共外语课程思政校本特色。


图1 公共外语课程“三进”途径一览
(2) 深耕思政赛道,以赛促教。
        聚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过“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赋能团队成员在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得奖项;聚焦学生“思政输出”能力提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等系列赛事,参赛人数与获奖人数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至少20%的增长,“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赛道实现零的突破。
(3) 个人及团队思政特色建设。
        以团队核心自身的思政特色赋能团队整体在思政方面的荣誉突破,争取省部级以上个人荣誉及市级以上团队思政荣誉。
 
三、建设成效
        对标上述建设内容及标志性业绩考核要求,进行阶段性建设成效梳理,如下。
1.初步完成国际慕课架构与一期建设目标。
        国际慕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部分线上资源完成中文版录制(500分钟),配套英文字幕版(国际版)内容预计于12月前完成建设。已完成部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阳明文化为抓手,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与教化功能,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系统讲解王阳明对国学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方法、意义,帮助学生增进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激发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图2 微课资源截图
2.课程思政素材建设计日程功。
        公共外语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实用英语Ⅰ》已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学日语》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主题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已完成课程已建成课程思政素材56项,课程思政案例7项,相关视频资源200分钟以上。同时,依托高教社、外研社、外教社以及各级各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的竞赛,开展学生竞赛指导形成10余项成果,为进一步备赛“理解当代中国”各赛道打下扎实基础。
        《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素材建设亦有显著成效,已完成课程思政微课视频资源120分钟左右,课程思政素材及案例共计13项(图3)。2023学年计划通过教材的变更,选用课程思政特色更为显著,实效性更强的教材支撑课程课程思政特色的凝练。

图3  课程思政素材视频资源截图
 
3.以赛促教,成果显著。
        项目团队成员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链,在各自专业领域均有卓著育人成果。
        自立项以来,郑果老师获“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教师微课大赛(大学日语组)一等奖(2023.07),“外教社杯”全国高校日语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日语专业组)全国复赛三等奖(2023.08);张羽老师指导学生获“高教社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省赛特等奖(;孙笑阳老师指导学生获“高教社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省赛一等奖(吕楠、方海英等);富赋老师指导学生获得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综合组三等奖(吴逸飞、张雨榕),浙江省第五届诗词讲解大赛三等奖(陈颖)。
        同时,团队成员假期积极备赛,确定参加以赛事(表2)。
4.道模先进赋能,知行合一凝亮点。
        项目主持人郑果老师“见义勇为”行为积极效应持续发酵,自立项后获得“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好人”“宁波市第八届道德模范”“最美宁波人”“宁波好人”“海曙区第六届道德模范”“慈溪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宁波财经学院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道模先进的示范效应,为“弘文传心”团队理念的践行注入源源动能(图4)。

图4 朱计峰老师创新示范课
 
        此外,团队成员在持续不断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中,获得思政素养的全面提升,也同样体现在个人荣誉上。如,朱计峰老师荣获2023年校级党员示范岗“先进个人”,叶汝骏老师荣获宁波市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
 
四、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1.创新与突破
(1)以课建驱动思政实践,厚植“底蕴”,以文化人、育人。
        团队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阳明文化视角解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与国际影响、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应用与竞赛指导为四大模块进行践行创新性发展,在引导学习者充分理解与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提下,由多语种教师团队指导学习者融合课程内容与自身理解,开展新媒体手段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并以“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大赛、“中华才艺”系列大赛等诸多高级别学科竞赛为教学成果转化平台的国际慕课。

 
        课程将弥补各专业文化类课程囿于各专业服务自身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上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缺乏融通性、普适性的不足。立足“新文科”背景,建设一门能服务所有专业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充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传达能力的“大人文”课程。
同时,依托《大学英语》现有的课程思政成果,《大学日语》教材更新等契机,进一步发挥大学公共外语辐射面广、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多元等优势,将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为目标,打造两门省级一流课程。
        项目所涉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路径明晰,成果转化路径通达,覆盖面广、可行性强。建成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将相辅相成,以灵活的模块化形式和充满活力课程建设人才梯队,保障的慕课资源的迭代与鲜活生命力,以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传统文化素养和外语叙事能力的提升方面同频发力,服务好新时代、新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1)以“先进”赋能教学成果,拓宽“路径”,以文载道、传声。
         积极在课程建设中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挖国学经典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外语公共课程思政底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更全、更深、更强”的思政底蕴,依托“先进”赋能,做好《大学英语》《大学日语》教学成果凝练,不断拓宽和升级思政融入“路径”。结合更多跨文化场景,以融通融合的视角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化。发挥团队“多元多语多维”的学科背景和“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改革成果丰硕”的特色与优势,对标一流课程,打造可融通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建设范式。
        依托现有的教学教改资源及经验,在课程思政中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融入,启发学生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理解和传播“中国故事”。以信息技术的迭代,赋能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课程思政智慧化”加速扩大课程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意义。
        以“理解当代中国”为切入视角,完成系列微课视频资源建设,读本型云教材建设。对标省教育技术成果评审要求,结合课程“受众更广、影响更大、育人意义更深远”的特点,打造“可读性、推广性、现实性”较强的读本型云教材及系列微课。完成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学生将来专业学习、国际交流、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国际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推广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重要环节。如何高效地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学习和传播中国古今智慧,本项目或可提供一个有借鉴意义的样本。
 
五、代表事件
        1.2023.06-09 郑果先后获得“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好人”“宁波市第八届道德模范”“最美宁波人”“宁波好人”“海曙区第六届道德模范”“慈溪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宁波财经学院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2.2023.08 张羽老师指导学生获“高教社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省赛特等奖;
        3.2023.09 朱计峰老师主编完成《高校英语通识案例教程》,已出版;
Copyright © 2020 宁波财经学院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邮编:315175
技术支持:实验室与信息技术中心